研究生培养

理论经济学博士沙龙第31期:基于大型实证数据的中国特大城市 民生问题与社会治理比较研究:香港、上海与深圳

2017-06-05  

       2017年6月1日,由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举办的2017年第3期(总第31期)理论经济学博士沙龙在国际会议厅A厅举行。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、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创始主任、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期刊(英文SSCI)主任吴晓刚教授受邀以“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Database for Social Science and Evidence-based Policy Research: Hong Kong, Shanghai and Shenzhen(基于大型实证数据的中国特大城市民生问题与社会治理比较研究:香港、上海与深圳)”为题做精彩演讲。中心钟若愚教授主持沙龙,特区中心、管理学院、心理与社会学院等院系教师和中心博士后、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沙龙。

      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,包括背景介绍、香港社会动态追踪调查(HKPSSD)、上海都市调查(SUNS)、深圳研究、结论五个部分。在背景介绍中,吴晓刚教授指出,美国曾经历过大迁移(the Great Migration, 1910-1970),1970后国际社会也经历跨国移民潮,由此推动了城市研究中的“芝加哥学派”及 “洛杉矶学派”的形成。随着城市/都市中国的兴起,未来数十年将是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,大都市对社会管理和基层治理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,也对当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机遇。近10年来,国内各高校都纷纷建立自己的专业调查与数据中心,搭建跨学科数据建设平台,如北京大学“中国家庭追踪调查”(CFPS)、中国人民大学“中国综合社会调查”(CGSS)等。但是,这些项目大多是全国性的、多有重复,没有明显特色,使数据分析难有针对性。

      吴教授还指出,作为中国城市研究的香港存在急剧的社会经济变迁、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、民生问题广受关注等问题。为此已建立了首个香港社会动态追踪调查(HKPSSD),关注社会经济变化对民生的影响,在调查过程中重视空间与人口普查数据,实施了追踪调查,面对面入户访谈等。在研究环节,以住房选题,对香港“居者有其屋”计划社会效果进行评估。研究表明,“有恒产者始有恒心”,拥有住房有助于形成中产阶级意识,提高生活满意度,产生积极的社会后果。

      此外,吴教授还介绍了上海都市调查(SUNS),从实际意义上看,该调查有助于配合智库建设,为上海市委提出“创新社会治理、加强基层建设”课题服务;从调查设计来看,该调查从三个层次进行整体设计,包括社区调查(2014)、住户调查和家庭成员调查。其中,SUNS住户调查中,采取多阶段分层PPS抽样、HKPSSD类似的问卷结构等措施。在研究环节,该项调查关注生活空间结构和社区环境对个人家庭生活的影响,研究表明上海存在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上的隔离(即内部的异质性)现象。

      在深圳研究中,吴教授指出,1979年深圳有0.48%的移民人口,而2010年达到75.8%,深圳成为了一个移民城市。根据潮州与客家人、江西与湖南人在深圳空间分布的区域特点,吴教授指出,由于中国文化、地域的多元性,移民常常以地域/方言为基础,有着很强的群体认同性,而深圳作为以移民为主的新兴特大城市尤其明显。

      最后,吴教授提出,要将“人”带回城市研究中。他说,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依靠的是人,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针对的是人,而注重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服务的也是人。我们需将人的个人特征、社会关系、不同需求置于特定的城市空间(街区、社区)中,那么公共资源的配置、管理与服务制度更具有针对性。

      在讨论环节,老师们、同学们分别就行政数据与调查数据合并使用、城市研究中理论及方法的突破、调查统计软件的运用等问题与吴教授进行探讨。在热烈研讨的气氛中,本次讲座圆满结束。(通讯员:张超)

 

\ 
吴晓刚教授精彩演讲
 

\

钟若愚教授主持沙龙
 

\

现场提问交流环节
 

\

博士沙龙合影